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机构动态
通知公告 行业要闻 机构动态
社工站建设一年•案例丨“留守院落”改造计划
来源: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:2021-11-24 浏览量:541

 

       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道武锅社区是一个有着68年历史的无物业老旧社区。2015年初,武昌区政府主导实施武锅生活区旧城改造项目,武锅社区38个居民楼栋(楼、平房)及辖区单位、沿街商铺、公共设施等进行大面积拆迁新建,居民楼仅74栋、75栋院落保留不动, 故遗留下来的小区被称为“留守院落”。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,运用“五社联动”工作法开展“留守院落”改造计划,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和政府资源,协助社区发动社区居民参与,培育、孵化、增能社区社会组织,协力解决现存的社区问题。

 

“留守院落”改造居民议事会

 

需求分析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联合社区网格员、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展开需求调研,采用问卷调查、半结构式访谈、实地参与式观察、文献分析等方法,最终得出社区居住环境、社区关系重建和院落管理三方面需求。

      (一)居住环境需求

       因为老旧小区改造和居民不良生活习惯,社区卫生环境遭到破坏,脏乱差现象严重。由于周边公共活动设施和便民服务场地拆除,院落内原有公共设施的破旧、老化问题日益显现。

      (二)社区关系需求

       武锅社区房屋大面积拆迁重建,社区关系重建的需求是居民的重要需求。一方面,拆迁改变了邻里关系,原来熟悉的人搬离了社区,而新搬进来的邻居不是原来锅炉厂的职工,不少是外地人,居民间的关系疏离。

      (三)院落管理需求

     “留守院落”属于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,迫切需要解决治理难题,提升小区管理水平,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。

       针对居民需求,社会工作者运用地区发展模式,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推动社区居民参与,组成“老街坊”等团队,发现共同的需要和问题,利用社区资源或向政府寻求协助来解决社区问题。

 

服务过程

      (一)社区规划,“点线面”发展模式  

    “留守院落”改造事关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,武锅社区积极争取2019年武昌区十大众创项目,最终获得118万元的院落改造资金。社区、社会工作者、华中科技大学(简称华科)设计师团队组成“三微”规划众创组,由社会工作者深入社区走访调研,梳理出居住环境、社区关系、院落管理的需求,根据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信息,华科设计师团队绘制出符合居民需求的院落改造地图。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工作者以“点线面”地区发展模式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院落改造,从“社区做”转变为“一起做”。

       一方面,建立“7475老街坊”微信群,定期围绕小区公共空间治理怎么干、美好社区怎么建设等公共议题推送征求意见,发动群众广泛参与、讨论院落公共空间的改造项目。另一方面,社会工作者发动社区组织居民骨干、党员代表、设计师团队召开“留守院落”改造居民议事会议,集思广益制订幸福乐园改造方案。

      (二)整合资源,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

       为了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、规范化发展,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引导健全完善志愿者注册、管理、激励制度。通过社区活动、社区QQ群、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宣传、热心居民推荐等方式,搜寻发掘骨干成员,凝聚一批有群众影响力的居民群众。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为志愿者赋能、提升志愿者管理能力。为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,社会工作者依托武锅社区“老街坊”这一社区志愿服务平台,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卡,记载志愿服务内容和时间,让志愿者们的贡献可视和可评估,鼓励表彰有据可依。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还协助社区定期开展“有温度的”邻里联欢活动、亲子运动会、新春送春联等活动,拉近居民关系,促进社区融合。

老街坊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

     (三)多方参与,共商解决社区难点

    “留守院落”改造期间,社区成立书记调解室,社会工作者、社区民警、驻点律师、心理咨询师、下沉党员、志愿者、网格员及时介入化解邻里纠纷,线上线下开展法律讲堂、心理咨询,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。

       针对院落改造施工中引起的纠纷问题,如危墙改造、电动自行车车棚选址、杂物堆放带来消防安全隐患等居民意见不统一的矛盾,社区迅速启动应对机制,一是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内部资源,由网格员联合律师、民警、社会工作者多次上门与居民进行协调;二是采取发布通告、入户走访、代表大会、涉事方小型圆圈沟通会等多种形式,协调企业与居民、居民与居民等相关方,充分表达诉求碰撞观点,以期达成公益大局高于个人私利的一致;三是协调外部资源,建立区域化大党建议事协商机制,通过“民呼我应”网格化应急处置平台,整合政府职能部门、辖区单位、下沉党组织及党员骨干力量,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百起,力争做到“小事不出院子,大事不出社区”。

     (四)自我管理,激发居民内生力量

       居民自我管理是科学治理“留守院落”的关键因素。社区探索“党建引领+社区自治”的社会治理模式,通过党员大会发动居民骨干参与社区“留守院落”管理。68岁的社区居民骨干邓先生主动请缨担任“留守院落”管理员,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。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积极发动居民参与“惠民工程”“门栋关照”“楼道巡查”等自治管理,推动社区服务由“管理型”向“自治型”转变,带动居民共管共治、共建共享文明生活。

 

专业反思

      (一)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

       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把握院落改造的机遇,推进居民自治建设,两者相辅相成。社会工作者紧紧抓住党建引领“微规划、微调解、微改造、微治理”这把幸福秘钥,为院落居民提供参与的平台。

       在院落改造、培育孵化老街坊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,居民参与的能力和意愿都有明显的改变,居民不再一味抱怨政府和社区,他们从基于利益和兴趣的参与,到对院落产生的认同,与邻里的友爱合作,一步步迈向“生活共同体”。

      (二)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

       在院落治理中,政府把握方向,支持、监督而不控制;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能力,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发挥不同的作用,比如技术专家、陪伴者、支持者等角色,协助与陪伴社区社会组织成长;院落骨干在社会工作者的挖掘、陪伴下,逐渐成长为有公共精神的理性公民;院落自组织依靠社区骨干,依托不同的载体,成长壮大并逐渐成为社区治理及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之一;社区居民既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享受者,也是社区问题的发现者、提出者。

 

作者:陈明雅 杨柳

来源:中国社会工作,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